曾经,黑户二字是笼罩1500余万无户口人员生活的阴云。
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意味深长。在雷锋的手迹、遗物、照片等展品前,总书记不时驻足观看,提出要把雷锋精神代代传承下去。

革命理想高于天。站在当年的会场,习近平总书记深有感慨。一件件实物、一张张图片、一个个场景,再现了那场会师淮海的决战。2014年3月和5月,习近平总书记两次来到这里,先后参加兰考县委常委扩大会议、县委常委班子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专题民主生活会。在中共一大会址,总书记又一次讲起这本小册子的故事。
这在今天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理想信念之火一经点燃,就永远不会熄灭。李克强在贺电中表示,中科建交50年来,双边关系发展顺利,政治互信日益巩固,共建一带一路合作稳步推进,能源、基础设施、金融、人文等领域合作富有成果,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不断加深。
纳瓦夫在贺电中表示,科中两国关系牢固,并不断发展、深化我期待进一步加强双边关系,提升和拓展各领域合作。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两国开展了积极协调和密切合作。近年来,两国建立战略伙伴关系,政治互信日益深化,各领域合作成果丰硕,在涉及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问题上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密切配合。
习近平同科威特埃米尔纳瓦夫就中科建交50周年互致贺电李克强同科威特首相萨巴赫互致贺电新华社北京3月22日电 3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同科威特埃米尔纳瓦夫互致贺电,庆祝两国建交50周年。纳瓦夫在贺电中表示,科中两国关系牢固,并不断发展、深化。

我高度重视中科关系发展,愿同纳瓦夫埃米尔一道努力,以两国建交50周年为契机,弘扬传统友好,在共建一带一路框架内深化各领域合作,造福两国和两国人民。科方高度重视科中友好关系,希望继续同中方一道,全方位提升双方战略关系水平,实现友好的两国和两国人民的期待。同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同科威特首相萨巴赫互致贺电。萨巴赫在贺电中表示,科中两国友好关系牢固、密切,合作成果丰硕。
习近平在贺电中指出,中科建交半个世纪以来,两国传统友谊历久弥坚。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双方同舟共济,共同抗击疫情,体现了中科关系的高水平。李克强在贺电中表示,中科建交50年来,双边关系发展顺利,政治互信日益巩固,共建一带一路合作稳步推进,能源、基础设施、金融、人文等领域合作富有成果,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不断加深。双方在战略伙伴关系框架内就多个重大项目开展合作,在国际和地区问题上也保持沟通协调,共同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
中方愿同科方共同推动中科战略伙伴关系取得更大发展林伯强指出,十四五规划是双碳目标提出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进行系统性变革意味着在实现碳达峰时避免先冲高、后骤降的减排路径,并以战略眼光配合碳中和目标。

有舆论认为,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现行的碳排放规模、行业结构、资源能源结构都表明实现双碳目标并非易事。中新社北京3月21日电 (黄钰钦)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
从紧迫性上看,唯有时下进行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才能避免碳达峰成为攀高峰,并保障碳达峰到碳中和的平稳过渡。半年前,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首先,进行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是基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整体难度。又如,这一变革既要涉及看得见的手,又要涉及看不见的手。路透社援引多家气候研究机构称,中国作出的双碳承诺,是多年来最重要的气候变化方面的承诺。其次,从紧迫程度上看,进行系统性变革才能使得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曲线更为平滑,实现软着陆。
15日的会议也将十四五定为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并从能源体系、重点行业、绿色低碳技术等7个方面进行系统部署。这也为世界范围进行全球气候治理提供了另一种参照与可能。
在分析人士看来,这一最新表述再次表明绿色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底色,绿色发展更是中国未来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专家普遍认为,中国要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重中之重便是在十四五时期进行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才能保障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并把峰值稳定在合理水平,使得碳达峰到碳中和的过渡更为平稳。
外交学院亚洲研究所所长郭延军指出,不少发达国家实现碳排放达峰是技术、经济发展的自然过程,中国是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自我加压、主动进行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表示,国家层面需要进行高质量发展,从供给侧发展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
此后,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峰会、气候雄心峰会、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议程对话会等国际重要多边场合,习近平一再宣示中国的双碳目标。第三,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有助于全球气候治理,实现系统性变革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世界意义。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财经委员会主任习近平3月15日在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时如是说。美国前财政部长亨利保尔森曾评论称,这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一步,必将对全球气候治理产生变革性影响。
竹立家认为,十四五期间减排力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峰值水平,从而关系到碳中和目标的成败。实现双碳目标意味着中国经济增长与碳排放深度脱钩,而中国当前能源结构以高碳的化石能源为主,能源消费总量仍然处于上升通道。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分析称,正是基于此难度,中国需要以减碳目标倒逼改革,在发展方式、能源结构、社会观念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系统性变革。有业内专家指出,如果说碳排放监管是典型的政府行为,是看得见的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就是看不见的手,需要通过稳定的价格、活跃的市场,发挥碳交易对企业碳排放的约束作用。
当前,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13.5%、18%已被写入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之中。而这或可从三方面理解。
将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视为系统性变革既是针对国内发展而言,又具有世界意义。外界评论认为,这一富有雄心的重大宣示,既表明了中国全力推进新发展理念的意志,也彰显了中国愿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做出新贡献的态度。更有权威数据分析指出,中国在2060年前碳中和,将可能使全球实现碳中和的时间提前5至10年。公众层面需要认可绿色低碳生活方式,转变消费行为促进市场主体进行低碳转型。
此次,中国最高领导人再次点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性,将其视作一场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并要求将其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例如,这一变革既要覆盖国家发展方式,又要覆盖社会生活观念,可谓广泛而深刻。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自中国明确提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以来,中国关于双碳目标的时间表与路线图就一直备受海内外观察人士关注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习近平主席郑重宣告,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这样评价。第七十一届联合国大会主席彼得汤姆森感叹,这是人类在这个星球上唯一的未来。 |